农民评职称为何引发关注?
近日,河北石家庄两位农民李永平和于江获评”新型职业农民”初级职称的消息引发热议。不少人疑惑:种地还要评职称?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实际上,这是石家庄市人社局、农业农村局和财政局联合推出的创新举措,旨在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人才。
获评职称的两位农民可不简单。李永平经营着1200多亩的农场,带动500多户农户增收;于江的农业合作社规模达3000多亩,辐射56个村,让102个参股农民每年增收3万多元。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现代农业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面朝黄土背朝天”。
新型职业农民职称的评定标准
石家庄市出台的《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审实施方案》打破了传统职称评审的条条框框。不要求学历、论文、科研成果,而是重点考察技术水平、业绩贡献和带动影响。初级职称分为助理农业师、助理畜牧师等类别,中级则有更高要求。
于江获得的”农民助理工程师”职称,专业路线是”农产品加工”。他表示将继续进修,争取拿下自考本科学历,冲击更高职称。这种积极进取的态度,正是新型职业农民应有的灵魂面貌。
乡村振兴需要专业人才支撑
为何要给农民评职称?这背后是民族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深谋远虑。现代农业进步需要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职称评定不仅是对农民专业能力的认可,更是激励更多人投身农业现代化建设。
获评职称的农民可享受多项政策支持,包括技术培训优先、项目资金倾斜等。中级职称还能获得2000元奖补。这些措施让农民有了职业认同感,也为农业人才成长提供了制度保障。
打破偏见:农民也能是专业人才
“就种个地而已,为啥还要评职称?”这样的疑问反映出社会对农业职业的刻板印象。实际上,现代农业涉及品种改良、智能装备、电商销售等多个领域,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
石家庄的创新行为值得点赞。它打破了”农民没技术含量”的偏见,为农业人才进步开辟了新路径。或许不久的将来,”农民工程师”会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选择。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而新型职业农民正是这支队伍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