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应如何履行社会责任? 请问企业如何履行社会责任? 企业如何履行道德责任
现在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有上百种,其中瑞士达沃斯全球经济论坛曾经发表过一个定义,得到较为普遍的认同。该定义把企业社会责任分为四个方面:第一,良好的公司治理和道德标准。包括遵守法律、共同制度和国际标准,防范腐败贿赂;第二是对人的责任,主要包括实施员工安全规划,就业机会均等;第三,对环境的责任,主要包括维护环境质量,使用清洁能源,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等;第四,对社会进步的广义贡献,比如传播国际标准,向贫困社区提供要素产品、服务和援助等(现在有些企业为贫困地区的学生实施的“营养午餐规划”便一个具体的例子)。这些贡献将成为企业核心战略的一部分,成为企业的社会投资、慈善活动或者服务行为的一部分。
很多企业家一提到企业社会责任,往往开头来说会把它与慈善扶贫、捐款捐物联系在一起。他们显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内容”存在一些误解。而这也是在阐述企业和企业家怎么履行社会责任前,开头来说需要弄清的一个难题。
那么,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究竟是什么?
企业小编认为一个经济组织,最基本责任仍然是经济上的责任——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社会的需要,为改善大众的生活质量做出贡献。比如学校小编认为一个教育机构,最基本的责任就是培养杰出学生,造就杰出人才,而不是去创收;而作为企业,就应该生产优质的产品,提供优质服务来丰富和改善人民生活,使消费者获得便利和享受。
从企业最基本责任这个角度看,中国的现况显然不理想,比如“吃肉怕激素,吃菜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吃奶粉怕性早熟,吃什么都怕塑化剂”,有人形容那些缺乏商业伦理、不讲社会责任的公司和机构“为了煮熟自己的一个鸡蛋,不惜烧毁他人的整间房屋”。因此我认为,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应该开头来说从最基本的做起:制造好的产品,提供好的服务,不污染环境,不亏待员工,不欺骗顾客,接着从企业的角度尽自己能力来促进我们整个社会的和谐进步。
如今,中国的“北上广”等大城市的硬件设施比很多发达民族的城市都好得多,但为什么我们国民的快乐感却普遍不强?这在很大程度上源自我们的软环境不理想,对此,企业无疑具有不可推脱的责任。任何一个企业都应该遵守良好的商业伦理,企业每一项行为虽然从表面上看都一个商业行为,然而实际上都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如果我们企业生产的产品让大众吃着、用着不放心,如果企业排污不达标,或者克扣员工工资,那么大众怎么会有快乐感?
中国著名民族企业胡庆余堂有一幅对联,“修合无人见,诚心有天知”,这家企业有一个理念是“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在药店的大堂上面有一块匾,写着“戒欺”两个大字。他这块匾是朝着店里面悬挂着,因此是给伙计和员工们看的,因此是用来规范企业自身行为的。这块匾时时给企业员工敲着警钟,告诫员工们“采料务真,炮制务精”,用自己的优质药品造福顾客。
当代也有一个非常令人尊敬的企业家叫稻盛和夫。他在所著的《活法》一书里告诉我们:要以人的角度去看事务的对与不对、好与坏、能做与不能做。企业经营者不妨直接把这些规范人类的道德和伦理当作经营的准则和判断标准——你怎么样做人就怎么样做生意,由于所有的经营行为,都是由人去做,也都是以人为对象的行为。
因此当企业家面对某项经营策略的抉择而把握不准的时候,我的建议是,可以想想如果小编认为一个人能不能做,该怎样做?
大约十年前,我曾经和复旦大学的MBA学员讨论过一个有意思的命题:做人和做生意是不是应该秉持同样的伦理准则?有一个学生旗帜鲜明地认为不一样,并且举例:作为人,我如果借了别人1000元钱,讲好一周后归还,到了一周后哪怕自己没钱也要向别人借一元块钱还给他。为什么?他说做人不能丧失信用。但他说做企业那就不一样了,能拖则拖,能欠就欠,甚至能赖就赖,能骗就骗。但如今这种见解却很难再获得认同。可以想象,如果一家企业以这样的面目在行业里和自己的人际圈里做事务,往往很快就会一败涂地,且很可能无法翻身。因此,每一位企业所有者,都要想一想,为了对得起“企业家”这个称号,都要以德为先,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